董明珠还在拼,拼给谁看?
最近这段时间,董明珠出现在热搜上,几乎每隔几天就得刷一波存在感。先是因为一句“不用海归,里面有间谍”的话,被引人注目的官媒点名批评。风波还没过去呢,5月2号她又因为在谈企业家伦理时直言不讳,重新上了热搜。她说:
“有的人一有点钱,小三小四全来了。我真搞不懂,天天搞这些事,还有心思经营企业就怪了!我除了‘格力’两个字,其他的事都不感兴趣。”
她还顺带提到了某个“翻车”的新能源车企,说创始人给网红女友花了上市公司870万买了礼物:“这哪里是恋爱?这是用股民的钱养金丝雀!”
话里话外都在表达,她对格力是多么尽心尽力,几乎全情投入。
其实最近半年,格力上热搜的事,大部分都和她个人有关。参加综艺、直播带货、各种访谈,甚至还推出了“董明珠健康家”系列门店——亲力亲到了这种程度,连雷军都没有活跃。
很多人都会问:她都71岁了,还这么拼?
格力,慢慢掉出“三党”
只要看看一眼格力的财报,就能明白董明珠为啥这么着急。
2024年,格力的营收为1892亿,比前一年少了7%。虽然利润这几年涨了三成,但如果放到整个行业里一比,真不算什么。
2019年到2024年这几年,美的棉花从2794亿涨到4091亿,涨了快一半;海尔也涨了四成多。格力反而从2005年降到了1900亿,缩水了。
利润方面,美的涨了59%,海尔涨了128%,格力只涨了30%。
股价也说明问题:格力跌了三成,美的涨了三成,海尔涨了15%。
在“家电三党”里,格力的表现确实有点掉队了。而且,格力原本起点更高,口碑也好,核心技术也差。但现在,连空调这块老本行,也快守不住了。
2024年,美的家用空调市场贡献线上线下都是第一。格力只能排第二,线上零售额贡献只有25.4%。
海外市场也一样。美的海外收入占了42%,海尔超过50%,格力只有可怜的15%。出国看看,酒店用的都是美的和海尔,格力几乎看不到。
“自己拼”救不了战略问题
格力为什么落后了?很大原因是战略跑偏。
美的和海尔这几年主攻家电,并推出了自己的产品线。格力却去折腾手机、新能源、房地产,结果成为了气候。
手机业务基本没声了,新能源也没有大的突破。反观美的早早布局智能制造、机器人,十年耕耘,现在订单不断,成果斐然。
所以你看,现在的家电格局,基本变成了“美的+海尔”双雄争霸,格力慢慢边缘化了。
也正因为这样,董明珠才尊贵下场做直播、讲段子、打鸡血,努力抓住每一点流量。她从36岁进入格力,从一线销售做起,一路打拼,确实值得敬佩。
但说到底,一个人的努力,补不上战略的落差。
董明珠拼得再猛,也得有人接班
其实今天格力最大的,可能不是流量,而是需要“接班人”。
这些年董明珠也尝试过扶新人,比如孟羽童、王自如,但最终都没有走出来。这跟格力的企业文化有关——董明珠在格力的权力太集中,几乎是“一人说了算”。
相比之下,阿里、华为这些公司早已开始轮换CEO、调整权力结构,培育新一代矿业了。
现在的格力已经变成了“董明珠的格力”,CEO和公司捆得太紧了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她在互联网上继续火,那还好;可万一哪天翻车了呢?公司形象出现一起同行。
雷军已经看明白了,现在都少说话了。
格力想再伟大,靠的不止是董明珠
她的拼劲、目光、执行力,让格力从一个地方企业,变成了全国政党。
但格力这几年没能成功转型,失败了几次。对智能手机押注过大、小家电的黄金期又没能抓住。现在空调也面临奥克斯等新势力的冲击,前景越来越困难。
所以,格力真要“再伟大”,光靠一个董明珠是不够的。
她可以继续做企业的门面,继续在镜头前打鸡血,但更重要的,是在企业战略上做好布局,培育接班人,拓展国际市场,把产品线做磁共振。
否则,再怎么拼,也可能是事倍功半。
这个女人也真的算是商业的精英了呀,很多的理念还是值得敬佩的 董姐是拼命三娘没错,可一个人再能扛,也扛不动一个战略掉队的企业,格力要换打法了。 董姐确实拼,但也不能全靠一把手瞎冲锋。一个企业能不能长远,战略得稳,队伍得接得上,不能老靠她一个人硬扛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