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7V
德信
通宝
高价寻求国内高级黑客技术与短信通道合作
A
申博亚洲
HH
优赢国际
金沙
B
islot.
腾博会
入驻海燕
C级广告商
吉祥坊
招人
皇冠
查看: 67886|回复: 2

[资讯] 当ADHD成为“网红病”:是误解还是救赎?

[复制链接]

804

主题

47

回帖

869

金币

版主

积分
3149

老会员版主勋章

发表于 2024-10-12 13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自打搜索引擎问世,互联网就像是个到处跑的“赤脚医生”。而如今,搜索引擎逐渐淡出,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应用接棒,成了年轻人们的“网络医生”。3 R, c" i, A+ a7 @$ Y& H
$ V" t/ p. V( s; J
3 Z7 U1 P5 i( a  L8 o
过去搜索引擎总是容易让你觉得自己“病得不轻”,而如今的社交平台则更关心你的心理健康。你平时那些不起眼的小习惯,刷短视频30分钟后,总能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:走路撞到东西、经常晕车?可能是感统失调。晚睡比早睡更有精神?那是睡眠相位延迟综合征。偶尔讨厌身边所有人、拒绝社交?可能是间歇性厌人症。( a; P6 J4 z" y2 O

$ C3 U5 H' \' Z& r( t这些“病名”听起来都很专业,但你可能搞不清它们到底是正儿八经的医学术语,还是互联网开的一个玩笑。
/ g* P- u- o1 \5 \: M4 m* L
8 v6 O" ]3 U- D, q, K  d) ~) G$ l而在这些“流行病”中,ADHD(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)无疑是最特别的。它常常被大家简单理解为“注意力不集中、拖延、行动困难”等症状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很多人觉得自己符合这种症状,甚至有了“人均ADHD”的说法。不过,也正是因为信息流的推荐机制,一些真正受ADHD困扰的人才发现,“原来自己以前的拖延不是因为懒”,“整个人生突然有了解释”。2 X3 E) L* v- L+ ~
# E# z, m( \& m3 \) I
当然,网上的“赛博误诊”也不少,真正准确的诊断还是要靠专业医生。那些真的确诊了ADHD的人却感慨,“真正的ADHD患者想去医院检测,结果可能卡在找医院、挂号、出门的任何一步上,从怀疑到确诊,拖了大半年的人比比皆是。”( g: O$ }& V- a$ C1 }

; I1 `  w1 ]1 x- r& d互联网诊断与处方:真假难辨
) S; r9 T2 H3 m0 f网络上“确诊”ADHD的速度快得惊人,它打破了信息的壁垒,也让人对ADHD有了很多误解。1 j# u) a. w) P' n

; {8 t8 v: G9 j" w0 B& W$ Z5G网络几乎免费,而医院动辄上千的挂号费,自然让人倾向于在网上自查。在看到某些症状与自己相似后,人们可能会获得一种暂时的心理安慰,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。- J6 I8 k8 N8 g
2 I, X. i. H/ h- v( T$ \
在社交平台上,博主们分享的ADHD表现,以及网友们的症状描述,仿佛在推着你进行“自我诊断”:如果你总是启动困难,做事没条理;听人说话时常走神;甚至走路时衣服总被门把手勾住,都有可能是ADHD。  `( p) A% f2 B4 M( ~% j
/ ^& M1 n8 @* V$ r. \
更有一些“高功能ADHD”的帖子被频繁推荐,这些帖子里,博主们可能学习成绩优异甚至考入名校,但却说自己在升学、学习时受尽了ADHD的折磨。在社交媒体的不断简化和放大下,这些故事被变成了一个个“笑料”,“对于ADHD患者来说,考上985和保持半年不丢雨伞一样难”。这些戏谑的表达让ADHD显得浪漫有趣,却也让人更难了解ADHD的真实情况。, m" F6 H5 v8 e5 P) t6 X
! e* m/ R( d8 b$ S7 u
网络上的偏方与商业化的ADHD
; K6 q5 p) S* F" `1 ?& `7 Y社交媒体不仅让ADHD成为热点话题,还给出了各种省钱、看似温和的“治疗方法”。相比正规的治疗,这些建议往往更容易让人接受:维生素D、维生素C、苏糖酸镁,甚至是自制酸奶和黑蒜。发布这些建议的人通常会塑造成“过来人”的形象,声称自己靠这些方法走出困境。而在广告商们的推动下,某些补剂品牌甚至直接在网友分享的帖子评论区插入广告,用“云诊断”拉动销量。/ P5 ]1 Q6 _5 i) L  \( v

1 `* \- k. p5 y/ S+ X: D0 f不少自习室运营者也看到了商机,迅速上线了“ADHD结构化学习督导服务”,每天提醒你学习、写论文,还能提供早起叫醒服务,听起来就像是把ADHD重新送回了学校管理。看似人性化的服务背后,评论区却透露出不安,“比吃药还管用”的夸张评价并不少见。1 O) _1 U- h1 A. p: Y
2 T' ?5 d( R1 V5 A
一位匿名用户momo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,她几乎试过所有网上推荐的ADHD治疗方式,“维生素abcdek、镁、鱼油、茶氨酸锌全补过,益生菌酸奶自己做过,黑蒜也吃过”,结果是,“都没有网上说的那种神奇效果”。( n7 D% J' z9 z/ J
8 T) @# p) o! \. B/ W4 L( l( M
被误解与被夸大的ADHD
  g4 A% y! E( p: f+ `7 n如今,网上关于ADHD的话题层出不穷,让一部分人更容易找到确诊的途径。但娱乐化的讨论和人均确诊的风潮,反而让真正的ADHD患者感到困扰。
- G% W0 i( z3 x  }7 \( p' D& @8 O, M0 \0 ^: b8 o
ADHD其实是由神经系统发育问题导致的,遗传概率高达75%,它通常在儿童期就有迹象,比如“坐不住、静不下来、冲动”等表现。2013年发布的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》(DSM-5)将ADHD分为三种类型:注意力缺陷、多动冲动、以及混合型。
$ l$ j8 k" {' \4 j, \2 K+ ~  Y, Y
) s& A9 C0 ^9 f* B# X3 }虽然随着年龄增长,ADHD的症状会逐渐缓解,但约有2/3的患者在成年后依然受到影响。对成年人来说,确诊ADHD更困难,很多人即使下决心去就诊,也可能面临挂不上号、找不到合适科室的尴尬。
' i( t+ q+ l: _' T; Q2 {# {: F: y
然而,确诊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一种解脱。在网络上,很多人分享确诊ADHD后的心情,“终于找到了过去30年生活中大部分问题的答案”,这种感慨背后,是对自我的重新理解和接受。
4 _* q$ O2 h4 P- j5 X, j, n$ N
# F& p! n- b# Q8 v8 ]  J8 O' Q' K治疗与未来:正规与另类之路1 w9 Q+ X2 z, S) w8 G
对于成人ADHD患者,治疗通常以中枢兴奋剂(如专注达)或非兴奋剂(如择思达)为主。此外,认知行为治疗、情绪疗法也能有效改善状态。甚至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,还有专门的ADHD团体治疗。5 K& E5 X$ _7 K
0 @# G' ?6 v. _, W2 V3 J0 ]
而在儿童ADHD治疗方面,游戏疗法正在逐步推广。2020年,美国FDA批准了一款叫《EndeavorRX》的治疗游戏,玩家在游戏中需要完成各种任务,通过多任务训练和忽略干扰,帮助儿童改善ADHD症状。国内也有类似的研究,比如盛趣游戏与浙江大学合作推出的数字药物《强化训练号》。
/ D8 {1 n9 P8 c$ f  n
* H% }( a" @4 X: \. {& H# l* c, z" C结语:ADHD,不是“潮流”0 D1 y7 ^5 `/ u8 `; A
不可否认,社交媒体的讨论让一部分ADHD患者更容易找到确诊的途径。但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ADHD话题中,不少人将ADHD当成了“时髦病”,甚至有些人用它来“装饰”自己的履历,让真正的ADHD患者感到不适。
* q. E2 B. |9 _3 h0 N% B1 `/ ]1 U: h2 w9 d9 `% y- I8 [& o
ADHD不应该是潮流,它甚至不应该被称为“病”。那些真实的ADHD患者,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人格特质。或许,这种特质曾在原始社会给了猎手们敏锐的反应力,但如今却与现代社会的规则发生了冲突。3 }( V" p) I  I) X
+ ^5 R7 o- K& V( p
2 o* _! h/ u+ i  d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9

主题

1321

回帖

2744

金币

铜牌用户

积分
8298
发表于 2024-10-12 19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所以啊,互联网的这些“潮流病”,别都信,自己啥情况心里清楚就好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92

主题

1万

回帖

3410

金币

金牌会员

积分
24788

老会员交易勋章

发表于 2024-10-14 09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互联网的发展,出现一些暂时的假象,我们必须区别对待了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海燕策略论坛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